近年来,青海省不断完善劳务品牌培育发展机制,大力推动产业就业有效联动,着力拓宽劳务品牌发展空间。截至目前,全省劳务品牌达49个,基本实现“一县一品”,年均带动农牧民就业达40万人次,占全省转移就业总量的38.8%,对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质效、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。
联合19部门出台《青海省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完善培育机制、评价标准及体系;依托就业议事协调机构,强化人社部门牵头抓总与多部门分工协作、信息共享;完善奖补政策,加强投融资服务,落实企业吸纳就业奖励、创业担保贷款及创业补贴。
培育“青海拉面”等品牌,从业近20万人,年收入60亿元。做强紧缺服务业,打造“互助家政”等11个品牌,从业4万余人,年收入8亿元;“互助家政”等为13家医院提供“无陪护”服务。依托特色产业培育“柴达木枸杞采摘”年带动转移就业7万人,人均短期增收8000元;冰雪旅游培育“雪山向导”,带动就地就业3万人。
实施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,围绕劳务品牌紧缺岗位,每年开展拉面、刺绣、家政等专项培训3.8万人。组织劳务品牌经营者赴外省参加职业经理人培训。建成3个数据标注基地,围绕“绿算标注师”等特色产业,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,组织从业人员参与评价,支持企业自主认定,实施“双证书”“双认证”。
同时,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,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。构建三级劳务品牌评价认定体系,评选认定省级劳务品牌35个。组织劳务品牌参加大赛及推介活动,“青海拉面”韩玉龙等被评为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。开发“青海劳务品牌数字服务平台”,培育龙头企业,设立生产基地、帮扶车间,成立行业协会、专业合作社,建立青海省青绣经济总部基地。依托各类机构举办“春风行动”等活动,搭建供需对接平台。(记者 丁玉梅)